估计很多人会好奇,画家在创作的时候想什么。自从北宋时期有了“文人墨戏”,画家越来越喜欢寄托情怀,寓情于景。明末董其昌推崇文人画,此后画家都会考虑一下,笔墨之韵与意趣境界了。这幅《仿吴镇山水》是清代画家吴阐思的作品,他描绘了秋意正浓的江南美景。他在想什么,可以通过笔墨构图推测出来。
用笔以点染为主,近景山石水岸稍加勾勒。墨色浓淡相间,浓墨点簇层林,淡墨晕染山石,大片留白区域代表了水波不兴的平湖景色。吴阐思妙用墨色变化,强调了旷远幽深的空间感。这一点正是借鉴了吴镇的笔墨特征,让人感受到山水间蕴藏的隐逸主题。他想着隐逸之乐,想着效仿古代先贤的精神。
为了画好隐逸主题,吴阐思利用墨色浓淡表现山水的动静。整幅画呈现的是静谧荒寒,看细节都是连续的、动感的、带有节奏的笔墨情趣。近景的草亭,中景的萧寺,远景的水天一色,墨色有阻隔,又被气韵牵引。他把真山真水进行理想化处理,让隐逸山水既有生活特征,也充满想象力。
从实景转化为想象空间,从生活提炼出隐逸主题。吴阐思把游山玩水变成了寻找精神信仰。描绘的对象没有变,创作的态度变了,让山水画具有了更多思想内涵。山水是隐士的精神家园,山水是普通人了解隐士的途径。漫步山间是揽胜之旅,感受清雅景色,堪破功名利禄。积极进取与退隐林泉,吴阐思的选择显而易见。
吴阐思是画家,他在思想上更像一位文人。也许他想过平天下,只不过在画中流露出对山野隐居的向往。从草亭,到茅庐,再到萧寺,前景和中景留下了人居的痕迹。他在平衡出世与入世的思考,不希望将其进行对立。隐逸山水有多种表现形式,吴阐思觉得吴镇是画家中的隐士,他学习吴镇的风格,寻找内心自闲的境界。
陆游写过一句诗“青山可结庐”,可以概括画中的景色。当文人向往渔樵耕读的时候,画中的隐逸情怀让人迷恋。山水画满足了画家的精神需求,也满足了世人的向往。这样的画作,就是古人一直推崇的澄怀味象。
看着起伏的远山,让人想到隐逸生活的自在。看着雾气朦胧的湖水,让人想要水上泛舟。吴阐思用洒脱尽兴的笔墨渲染,画出了一个“虚构”的隐居空间。他的心就在这里,他的精神也长留在此。看看书,钓钓鱼,一切困难都会消散,风轻云淡的平和滋味始终伴他左右。
有人说,隐居就是人与山水融洽相处。有人说,隐逸就是遁匿山林,找到栖身之地。吴阐思用一幅画告诉人们,隐居是用平常心发现自然美。他想要在平凡、平淡中找到悠长滋味。
吴阐思的传世作品不错,他的生平经历鲜为人知。从画中可以看出,他想去隐居,他要去如画的山水间找到一处怡人美景,从此有了归宿,从此有了寄托。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