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有位叫宗炳的隐士喜欢艺术。他写过一篇文章叫《画山水序》,提出了很多重要的艺术主张和山水画的美学意义。他把山水画的创作、鉴赏提高至“道”的高度,让山水画在国画十三科中地位极其重要。他说,“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
此后历代名家都在揣摩“山水以形媚道”的真谛,希望提升作品的境界。媚,是顺从、符合的意思。从字面意思看,山水的形貌应该符合道的要求。于是问题来了,什么是道?宗炳游历名山大川,很怕年纪大了有心无力。于是他希望有更多精彩的山水画出现,弥补年老体衰时的遗憾。从他的经历可以看出,道是山水的表象,是山水的本质,是山水对人的影响,也是人对山水的回馈。
山水画,要画出山水的样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当看山水画的时候,就好像身在山中,有了想要呼朋唤友、久居于此的想法。山水画传递出来的还有精神面貌,画面可以对人的精神感受产生影响。看到顾麟士画的《山馆临泉》,仿佛耳畔想起一段旋律。看到浮云流水,会感受到画家内心的平和淡然。这就是道,画家感受到美,把美传递出来。
以形媚道,也揭示出创作主张。画山水,要有“形”,还有比“形”更重要的“道”。为了画出山水形貌,历代画家总结整理出很多技法。《山馆临泉》不仅有笔墨,还有顾麟士的观察思考。比如画江南山水,多用披麻皴、解锁皴、牛毛皴,模拟江南湿润多雨的气候特征。
想要表现山水画中的道,借鉴文学作品的意境,描绘诗词文章中提到的山水胜景。比如这幅《杜甫诗意图》,画的是“绝壁过云开锦绣”。读诗,可以提高审美能力。画诗意,可以提升作品的意境。当画家摆脱了诗句文字的限制,会有意想不到的妙趣。
诗中描写的是峡江景色,大开大合。郭兰祥笔下的山水多了一丝浪漫,让人感受到平诗人看到奇景时的震惊。他希望揭示诗人的内心,让心中的丘壑呈现在世人眼前。《杜甫诗意图》中有自然美、诗意美、还有画家的感受,三者结合完成了“以形媚道”的使命。
想要感受到山水画中的大道,需要找到欣赏方法。这一问题,古人也给出了答案。先找到山水画中的气韵。比如《游山图》,描绘的是乐山乐水,表达的是亲和。淡墨渲染的景色,充满了神秘气息。点景人物位于前景,画家通过人物的状态烘托山水的氛围。
其次,从画家的笔墨构图入手,根据客观景色与主观感受的对比,发现大道。《游山图》是全景山水,包含了构图的起承转合。寻幽探胜,峰回路转,一步一景,从而实现画家的主张。
四幅画有个共同特点,都有摹古的痕迹。临摹古画风格,可以快速完成创作,可以通过似曾相识的面貌,让人更加容易找到山水画中的道。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