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山水画,人们总爱说讲究意境。到底什么是意境?词典中给出的解释是,通过描绘形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这样说,还是不能完全理解。没关系,看看这几幅山水画,慢慢欣赏一定可以弄明白画家如何营造意境。看懂了画家的表现手法,就理解了意境的含义。
在唐代国画被分为“六门”,就是六个类别的意思。到了北宋年间,形成了“十门”的说法。元代鉴赏家汤垕汇总前人观点,将国画划分为十三科,受到人们的认可。汤垕说,“世俗立画家十三科,山水打头。”山水画的地位如此重要,当然从山水画入手开始了解了。
一般来讲,画家通过三种方法营造意境,分别是构图法,留白法和笔墨韵味。无论运用哪种方法,都是为了体现画家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也许有人觉得国画山水,看上去有一种面目雷同的感觉,其实恰好可以说明画家为了作品意境,选择了相同创作的手法。
刘彦冲画的《山水小景》,采用平远法构图,画面从水面推向远方。这样画,可以表现出渐远渐深的空间变化。想象一下,如果古代画家真的掌握了透视规律,还能画出这样视野开阔,一览无余的感觉吗。透视画法,可以精准地还原空间变化,但这不是国画山水需要的技法。
看到《山水小景》会想到水天一色,江湖浩渺。看到蒲华的《山居图》会想到岁月静好,无欲无求。这两幅画在构图上有相似之处,都在强调小中见大的视觉感受。只不过前者采用平视,后者采用仰视。
《山居图》属于高远法构图,从下往上看,显得高山气势雄伟。看到这样的画面,很容易激发出内心的壮志,想要征服高山,触摸山巅的浮云。画家在创作中加入了隐逸题材的元素,让人明白一个道理。哪怕避世而居,也不是放弃追求的人。山中隐士选择的人生之路,并非是消极怨怼。看画中景,触动心中情,理解了画家的动机,明白了文人隐士的高贵,这就是境界。
运用留白法营造意境,在创作中常常结合烟云、流水表现。留白是画中的空白之处,留白代表“虚”,有笔墨的地方代表“实”。当虚与实碰撞交织的时候,需要有过渡、有衔接。钱杜的《山水册》和张崟的《青山泛舟》都属于此种情况。
留白是想象空间,也要借助真实景色表现。好的山水画,讲究虚实相生,两者相辅相成。《山水册》描绘了门前的滔滔江水,《青山泛舟》描绘了奇美梦幻的虚无山色,都让人觉得静谧美好。
欣赏山水画的时候,经常说要有感悟。人们的感悟,就是对作品意境的理解。看《山水册》会觉得,美好人生,不过是门前有水,当烦恼的时候,让流水带走忧愁。看《青山泛舟》会觉得,生死有命、精神不灭。山中的浮云聚了又散,水中的船任意东西,亲近自然、热爱山水的理念已经烙印在魂魄之中。
通过笔墨情趣营造意境,在三种方法中最重要。笔墨是国画创作的根基,没有了笔墨,就没有了山水画的内蕴。上官周的《松溪图》,笔墨工整。石涛的《山水册》,笔墨随意。
工整,不是生硬呆板。工整是重视细节特征,重视运笔的节奏韵律,重视色彩的和谐生动。看着细密的笔触,不会让人觉得凌乱,只会让人回想起曾经去过的山林郊野。
随意,不是任性而为,没有章法。随意是强调个性的独立、精神的独立。在《松溪图》中看到了痴迷,在《山水册》中看到了清新,这就是两位画家通过作品呈现的意境。
古人把山水画的意境分为,真境、神境和妙境。考考大家,你觉得这几山水画都是什么境界呢?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