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著名画家郭熙说过一句,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这是古人画山水的秘诀,体现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后代画家,哪怕在技法上有了种种变化,在创作理念上和古人如出一辙。比如这幅清代画家王愫的《清溪幽壑》,画出了秋山明净而如妆的韵味。
古人认为,师法自然,才能画出好作品。画家游历天下,搜集素材,通过修改增删,画出心中的山水。就像“如妆”二字,充分说明了艺术创作需要在实景基础上进行美化加工。先有景,再有画。如果把美景变成一幅画,就需要画家通过笔墨技巧、位置经营来完成了。王愫是此中高手,否则也不会画一幅密体山水,展示他的能力。
欣赏《清溪幽壑》的第一感觉是细、密、满。这是清代正统派山水画的特点,讲究置陈布势,强调山石草木云水的细节特征。王愫这样画,大概有两个原因。其一,可以炫技。其二,可以传递出画家的创作意图。王愫有个外号叫“小四王”,人们说他的作品秀润有余高古不足。为了扭转世人对他的看法,急迫希望证明自己的能力。
为了避免笔墨饱满繁密带来的堆砌感,他采用因势造型的方法,让作品带有强烈的个人特征。山峦望不到边,瀑布一波三折,既重视位置经营,也在空间处理上相当成熟。前景、中景和远景,随形而出,充满天然美感。
自然山水是客观存在的,画中山水是画家的主观感受。客观与主观之间,需要画家拥有高妙的技法进行衔接。王愫结合了披麻皴、解索皴、牛毛皴等多种皴法,画出了重峦叠嶂的雄伟气势。由于墨色变化有致,繁密的画面不会让人产生压迫感,反而觉得清新灵动。
画中细节过于丰富,很容易让人觉得烦躁单调。皴擦形成的山石质感与苔点表现出的动态,化解了匠气。重叠的山石,仰观遥望,有气脉贯穿其间。沿着山中小路,经过溪流湖水,最终达到前景左侧,形成有纵深感的山水画空间。
深邃,宁静,苍润,凭这幅《清溪幽壑》谁还敢说王愫的作品不够高古。淡墨起稿,湿笔渲染底色,重墨、浓墨、焦墨交替运用,有对比有重点,让画面有了立体的感觉。王愫故意减少渲染在创作中的占比,让画面有了阳刚、硬朗的味道。他是多么希望摆脱“小四王”的名号,他多么希望王愫就是王愫。
《清溪幽壑》的前景和中景到处都是古树,这样画是为了让干笔皴擦有用武之地。山水画中的古树,往往代表了画家对文人精神的赞美。树与山,表达了文人士大夫的脊梁。有了这些美好寓意,让人进一步忽略用笔用墨的繁复。
可以用“似繁而简”形容这幅画。看上去很复杂,实际上很清爽。远远望去,有了写意山水的韵致。可见,王愫顶着一个“小四王”的名头,有点儿冤枉他了。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