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本孝生活在明末清初,他以遗民自居,不肯入仕清朝。幸好他找到了精神寄托,以书画为伴,没有虚度此生。
身处红尘,心向故国,唯有自然山水可以让他忘记恨意。他是安徽人,多次游历黄山,寻访心灵的栖息地。
这幅《湖山佳话》有云海,有奇松,有飞瀑,有险峰,有深壑,应该就是根据黄山景色描绘而成。
根据史书记载,戴本孝中年时见到了画僧弘仁,这次会见让他在创作上更上一层楼。根据实景山水,朝夕写生,进入到师造化的创作阶段。
山水,可以是眼中山水,也可以是心中山水,还可以是画中山水。当眼中、心中山水成为画中山水,说明画家在创作上已臻化境。所谓“化境”,是一种美的享受,玄妙无比。
画中高山有一种浮在空中的感觉,只有反复观察自然的画家,才能画得这么虚幻美好。他笔下的山石,轮廓分明,没有按常规画法皴染山石肌理。
这么画,意外地让画面产生了似真非真的感觉。作品的气质面貌,很像弘仁笔下的山水。
画中有田园屋舍,有渔隐泛舟,如果只看画面的下半部分,很像明代画家临仿元人笔意。传统技法烂熟于心,才能画出这般面貌。
像前人作品,像同辈画家,还保留了自己的风格。他没有刻意将山石结构复杂化,看似“偷懒”的做法,其实打破了画面构图的呆板与笔墨的重复。
画中山水好像世外桃源,在主题上也暗合“似真非真”。久观画面,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让人高喊“吾道不孤”!
根据自然景色,画出一个非现实的空间,身处其中也许清冷,也许减淡,也许随意,也许坦荡。
在细节处淡墨枯笔,有一种模糊的感觉,让画中山水显得愈发虚幻。明明山清水秀,总觉得眼前有一层雾气。
这就是戴本孝在创作中强调的空灵感,山色空灵,水色清灵,力求古法之余不忘自出新意。知道无法拜托临仿的痕迹,但力求契合自然。
戴本孝提出过他的创作观,六法师古人,古人师造化。六法是创作技法的核心要领,师造化是统领技法的思想纲领。
看着画中被发挥到极致的枯淡墨色,不禁想到了他写的一首诗,“老来泓颖不嫌枯,扫落云山淡欲无”。淡远之境,跃然纸上。
这就是古人推崇的澄怀味象,以空明心境,审视自然山水,获得心灵上的慰藉。享受精神上的满足感,传递无尽情思,摆脱绘画技法的束缚。
平淡美好,清远悠然,在情景交融的景色中,反复宣泄不能明言深沉眷恋。他笔下的山水,依然保留了前朝面貌,这也许是他最后一点尊严了吧。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