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曾经说是路遥的《人生》改变了他的人生,让他意识到不放弃总有机会,不然他还是一个蹬三轮车的零工。早在八十年代创作的《人生》为何有这么大的影响,放在现在依然会引起人们的共鸣呢?
一、书中典型环境
1、现代农村生活的一种投射:《人生》创作背景是在改革开放时期,北方黄土高原城乡交叉地带。改革开放大变革时期,农村虽然开始实行了新的经济政策。但是没有彻底清理历史的残留的一些沉积物,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和封建残余等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强烈的等级观念、城乡差异等思想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在小说《人生》里偏远黄土高原,哪里土地十分瘠薄,生产方式也和落后。反观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虽然社会在发展在不断进步,但是也有很多经济贫困、思想也特别落后的地方。
2、老一辈农民思想的固化:尽管老一辈农民世世代代辛勤劳动都没有改变贫穷的现状,但是他们仍然想着死守着这块土地,认为土地就是他们的一切,现在这种现象依然存在,现在有些地区有些老人说"不管政策怎么变,我们要守着这一份田"。
3、年轻人向往城市:80年代的时候,商品经济的发展,五彩斑斓的城市的生活对一直困在土地的年轻人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引发了青年一代内心巨大的骚动。 在农村有一些年轻人特别是有文化的年轻人,就像《人生》里的高加林一样。他们开始对自己周围的生活及世界产生怀疑和不满。他们希望社会变革,渴望走出去,他们向往城市生活,向往外面的世界,向往现代文明。不愿意像老一辈的"刨一辈子的土"。放在现在的社会也同样适用,如今很多农村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去发达城市打工挣钱。那些有文化的年轻人也选择毕业后留在城市打拼。两代人的矛盾是存在的,老一辈和年轻人的思想观念不同,就必然产生一定的矛盾和冲突,生活中老人希望孩子留在家乡发展,孩子却希望去大城市拼搏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总的来说《人生》这本书不仅是现代农村生活的一种投射,也反映了两代人冲突的思想观念,《人生》的一个开拓意义就在于它在反映中国现当代社会各种复杂矛盾的生活,以用鲜明的当代意识和开放的观念来审视我们的生活,《人生》这本书呈现给广大读者的,是一幅独具风采的现当代农村生活长卷。
二、 典型人物:高加林
高加林身上有很多和现代青年相似的品质,他们不向命运屈服、有着远大的梦想,跟上时代的潮流,想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这样的青年人现在很多,比如"北漂"独自在大城市拼搏,读这本书很多人会在高加林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我们可能会被关系户挤掉工作,我们会面对多选择,常常不知向左还是右,迷惘是现代生活的一种常态。遭遇挫折,会有很多失意、无奈、甚至感到绝望,发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鸿沟,高加林的经历就是现代人的生活状态一种呈现。
三、 作品主题
1、 人生的选择:有时候看似自己选的人生,却不想进入命运的漩涡。
人的一生会面对很多选择,当时只道是寻常,也许某个午后一个不经意的选择就影响和决定了你的一生。这也许是一种宿命,在《杀鹌鹑的少女》这本书里有一句话"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这段话让人想到《人生》这本书最前面柳青的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我们来看高中毕业生高加林的一生,他回到土地、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最后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循环往复过程,最后被人检举,体现那种艰难选择后依是悲剧悲哀。
这一样引发现代人的思考:纵使大家都喜欢追寻和歌颂美好的事物。但是在遇到人生路的分叉口,在我们有一天面对选择的时候,选的路至少对得起自己良心。人的脚,要永远站在泥土上,脚踏实地才能仰望星空啊。
2、人生的困境:潮起潮落是普通人的一个常态
在当时那个年代,城乡之间有着一道屏障,很难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系,城市和农村里的人口流动起来很困难,阶级固化是很普遍的现象,当时农村人想要改变自己的处境和命运,几乎就只有高考这一个方式。但是正如阶级固化,当时的教育资源是分布不平衡而且十分稀少,所以通过教育来改变命运的人少之又少。在资源匮乏的农村更是如此,官本位的思想,有权势的人对资源。小说中的高加林便是一个希望摆脱农村进入城市的人。
最终高加林进城的事终于被人告发,他不得不重新回到曾经那片土地,他的理想和抱负转瞬即逝,一瞬间化为乌有。人生的浮浮沉沉成为过眼云烟。他难以承受这份打击。他减少了狂热而又冷静的反省,德顺爷爷的一翻话后,最后一下子扑倒在黄土地上。
生活中的我们有时有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可能爱而不得,努力了好久的事最后竟然是一场空,人生总会经历高高低低,很少有谁会一帆风顺度过一生。
3、 贴近生活
从作者本身来讲,路遥出生于陕北清涧县山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小时候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的伯父。受到文革影响1969年底回家务农。路遥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在《人生》的创作过程中,渗透了路遥独特的生活体验。他年轻时奔波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时,对"城市交叉地带"的生活比较熟悉,充满机遇和活力的城市生活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刺激着路遥,对于象他那样的身处封闭而又贫困的农村知识青年构成了一种双重的刺激,路遥开始思考这些现象,在城市化的浪潮汹涌而来的时候,他提出了农村知识青年该如何作出选择。这种思考体现在《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身上。路遥和高加林身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出身农村,路遥热爱故土,对人生有着执着的追求,作为农民的儿子,他的写作素材也基本来自农村生活,农民生活作为他取之不尽的源泉,"陕北大地"是他心里的永远的诗意象征,他会在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上审视自己,观照社会。他作品里有着深深的故土之情和生命的沉重之感,在《痛悼路遥》文中这样写到:"计算成功的方式是吃苦和受罪,他拼命工作,玩命写作,自我折磨式的付出,在文学创作这条艰辛寂寞的道路上,竭尽全力,一路血汗向高峰攀登"路遥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和高加林一样执着梦想并且愿意付出艰辛。
作者的《人生》里的典型人物高加林在一定程度是作者自身的一种投射,也是作者对城乡生活的一种思考,来源于作者的生活体验,真实且有一定普遍性。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