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火,原名王洪溥,1924年生于上海。1943年开始发表作品,194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抗战胜利后,采写过许多有关南京大屠杀、审判战犯、汉奸及抨击时弊的进步文章。1949年上海解放后,在上海总工会筹委会文教部工作,任编审干事。1950年,参与筹建劳动出版社,任副总编辑。参与创办《工人》半月刊。1953年调北京中华全国总工会,筹办北京《中国工人》杂志,任杂志主编助理兼编委。1957年创作描写抗日英雄节振国的中篇小说《赤胆忠心》,之后更因现代京剧《节振国》拍成电影,而使节振国这位传奇英雄家喻户晓。
1961年,王火被调往山东支援老区,在省重点中学临沂一中任校长和临沂地区出版办做领导工作。
1983年到成都,任四川人民出版社副总编、编审,参与筹建四川文艺出版社,为第一任书记兼总编。1987年离休后,他开始创作筹划已久的长篇小说《战争和人》。
1987——1992年,王火的长篇小说《战争和人》三部曲 (第一部《月落乌啼霜满天》,第二部《山在虚无缥缈间》,第三部《枫叶荻花秋瑟瑟》),洋洋大观,一百六十余万字,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今年五月份我还发过一篇有关王火和这部书的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参见《失而复得——王火及其〈战争和人〉》)。
作为系列小说它称得上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一部巨著,在反映我国人民空前伟大的抗日民族战争生活的众多小说中,也是一部有很高审美价值和独具特色的佳作。这部书在之后更是获得包括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在内的一系列奖项。
1991年,在这部书即将出齐的前夕,曾应友人之约,我选择了随感形式,写下我在阅读中的点滴感受。
一
稍稍回顾一下,过去反映抗日战争的文艺作品以千百计,其中大多是直接描写一个或几个具体战斗和具体事件,或围绕一两座城市、一两个山村、一两个中心事件、一两个战役、一两个中心人物等等去展开故事情节的。如著名的《新儿女英雄传》、《铁道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吕梁英雄传》、《铜墙铁壁》、《桥隆飙》、《平原烈火》、《平原枪声》、《烈火金刚》、《地道战》等等。都是比较集中地突出地表现抗日战争某个局部的战斗或事件,同时也刻画几个人物,表现他们的爱与憎,无疑,都是反映了抗日战争某方面真实生活面貌的。但是,它们大多未能鸟瞰整个战争全局、未能表现整个社会全貌。
应该说,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规模宏大的文艺作品,当时还是不多的。那时,与王火的《战争和人》同时出版的,还有周而复的系列长篇小说《长城万里图》(共六部)。两部小说都是全景式地描写八年抗战生活和斗争,但两位作家的选材角度和艺术表现却有明显的不同:周作是以敌我友三方高级领导人为作品主要人物,作家站在今天的历史角度较客观地去审视和评价当年发生的种种人和事,既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滔天罪行,又表现中国社会现实生活的纷纭复杂,还反映国共两党及国内外各种势力之间的错综矛盾;王作是以国民党上层官吏童霜威及其儿子童家霆两代人为主要人物,作家运用富有感情的笔墨反复吟咏、细致抒写主人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信,围绕这一家族及其有关人物展开情节和故事,并由此伸展开去,表现抗日战争的整个过程及有关的方方面面。显然,两套书皆有特色,皆可一阅并研究。
在《山在虚无缥缈间》的“内容说明”中,开头一句,编辑写道:“这是一部熔历史小说、政治小说、社会小说、家庭小说于一炉的具有史诗规模、气势恢宏的作品。”文学研究家张啸虎给作者的信中说:“独特的作家,不是指他从不受人影响或向人模仿,而是指谁也影响不了他,谁也模仿不了他。你的《战争和人》系列是独特的,不仅是生活和题材,而且在风格。别人无法写你的这部作品,而读者需要这部作品。”(《枫叶荻花秋瑟瑟.后记》)王火描绘抗日战争的这部长篇巨著,正因为生活的独特、构思的独特及其艺术表现的独特,才受到了人们这样的重视和欢迎。
二
当我问到作家创作素材的来源时,王火在成都的寓所里向我透露说:作品里所写的主人公及其一家的生活遭遇,许多都是作家本人及他爱人两家亲人的生活经历和见闻。同时,搜集了上千万字的资料,准备创作时大多曾经旧地重游,作过认真勘察和访问。然后,作家又经过多年反复的艺术虚构和精心的艺术布局才动笔撰写的。
很明显,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强烈的形象感受,是引发作者创作激情的火花闪耀出瑰丽光彩的一个重要基因。
王火还告诉我,为了完成《战争和人》这套系列长篇小说,当他重新写完第一部初稿之后,为便于后两部创作的顺利进展,需要补充抗战时期在四川那段艰辛而难忘的生活,借助实地实景以引起回忆和深一层的认识,一九八四年他不惜抛弃多年已习惯了的山东生活及工作环境,毅然同爱人一起争取调到了四川成都。可见,执著和认真的艺术追求,也是促使作者舍弃生活中原有的一些东西,而奋力于实现艺术理想和创作愿望的一种巨大原动力。
正是这种苦难、辛酸的生活感受,引发浓烈、深厚的创作激情,加上严肃、认真的调查研究,经过缜密、精细的艺术布局……也正是这种艺术追求和深思熟虑,作者决心以“不蹈袭他人,采取新的视角,旨在扩展创作领域,既不重复自己,也不重复他人”(第二部《后记》)的执著精神,长期探索,艰苦创作,最后,这部大书才取得了如此卓越的成功和独具的特色。
三
王火在全书第一部卷首语中说:“有时候,一个人或一家人的一生,可以清楚而有力地说明一个时代。”作者遵循这条原则,努力于以一人而刻画多人,以一家而涉笔多家,以一地而伸展各地,以家庭遭际而囊括国家社会,以一人一家尽揽世界风云和时代色彩,从而形成了《战争和人》的独特艺术结构和艺术表现。
小说主人公童霜威的生活经历、活动场所及所见所闻,牵涉到南京、西安、上海、苏州、武汉、香港、河南、安徽及中原大地、长江流域,以至当时称为大后方的重庆、成都、江津及桂林等地的政情、民情和战况,涉及的人,上层的如蒋介石、汪精卫,毛泽东、周恩来,冯玉祥、于右任,张澜、黄炎培,军统戴笠、青红帮杜月笙,政界、军界、文化教育界的上下下,及他们的妻子儿女,以至普通的佣人、汽车司机、说唱艺人、青年学生、工人和劳苦大众……总之,既有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又有抗战的大背景,敌我友及国共各方代表人物和有关的各种重要事件等等。
从童霜威几年的颠沛流离、在官场的升降沉浮感情世界的波澜起伏,以及事实的教育、影响他的思想变化的,如前妻柳苇及妻弟柳忠华的坚定投身革命;秘书冯村由爱国逐渐转向进步,被特务绑架、拷打致重病而死;童家霆等下一辈年轻人的进步言行;由国民党上层人士为国家前途倾向民主、进步等等正面思想力量的促进和推动。同时,国民党的腐败无能、特务横行、专制独裁、民众疾苦、军事溃败及反共反人民的不得人心等等反面事实教育,使之惊醒和反思,促使着童霜威从政治上不左不右、不偏不倚、主张抗战救国的中间路线,常为国家民族命运担忧,进行反复的筹划和思虑,逐渐看出中国现实社会中进步力量与落后以至反动力量的增减和消长,从而联络同道,起而行动,走向追求民主、进步的一方。这里,明显地预示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向和社会革命的光明前景。
从童霜威的几次婚恋,写出了前妻柳苇为理想英勇牺牲于南京雨花台,妻弟柳忠华长期从事我党的地下工作和革命斗争,时时牵系着他的心;第二个妻子方丽清外表漂亮,内里卑污,与敌伪人员保持暧昧关系,妻舅方立荪依靠敌伪,沆瀣一气,做贩毒投机生意,他们合力拉他下水;还有,在重庆北碚缙云寺山中,童霜威走访才情、品格、心性都颇为相通而互为倾心的抗战将领遗孀卢婉秋,使他对人生对抗战对前途亦有不少启示和反省……几种不同的现实人物和生活场景,几种交错的社会矛盾和思想品性,包含着不同的社会意蕴和精神力量,从不同的角度对主人公产生着影响,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一定的现实本质。因而,这些安排也是各具特色、各有韵味的。
小说艺术的笔墨从童家霆的角度亦伸展开去,学校——社会,恋爱——家庭,学习、生活、思想、政治以及记者生涯,从不同方面伸进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里有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活动,不同的人物与不同的现实。小叔童军威参加南京保卫战,壮烈为国捐躯,对他抗日爱国思想有巨大激励与启迪。在江津中学里,革命的老师、进步的同学对他的言传身教;与冯村的长期关系,冯村被特务迫害致死,突现出国民党政治禁锢、特务横行和专制独裁的高压政策,是促使他思想变化的一个重要关键。在重庆,他与燕寅儿的恋情,寅儿姐姐、中共地下党员燕姗姗对他的深远影响。为了营救冯村,他认识了三青团青年处处长陈玛荔,显现出敌人营垒里的复杂人际关系及人物心灵深处的错杂矛盾;借助于她与美军的特殊关系,他专程前去采访沦陷前夕的桂林,又使我们看到了国民党的政治腐败与黑暗,导致军事上的连连失利,以及抗日前线的一片混乱、军令政令已无法施行的必败局势,也使童家霆觉悟和惊醒。他早年的情人欧阳素心令人揪心的悲惨遭遇,最后被敌特所挟持及至精神失常,给他精神上、情感上尤其强烈的震撼和刺激,促进他在顿悟和猛醒中更坚定地迈上革命的光辉大道。
在这样的艺术描绘中,作家既创造了典型人物形象,如童霜威、童家霆父子及他们所接触到的各类人物,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结构安排,以这一家父子两代人抗战八年的人生遭遇为中心,展现出众多典型的事件,布置出抗日大后方及前线溃败的浓重氛围,在作家精心酝酿的细致而抒情的叙述中,再现了抗日战争宏伟的历史生活图景。这是《战争和人》艺术概括和艺术表现的独特成就。
四
读《战争和人》深感作者笔墨相当细腻,颇有情致。比如,童霜威与妻子方丽清的精神、气质、性格、品行的不协调、不一致,由此而延伸开去,描绘家庭众多成员的不同政治态度、不同人生追求、不同精神渴望,皆表现得相当细致而舒展自如。又如童家霆对欧阳素心的怀恋深情,反复吟咏其内心深处的思恋与情怀,作家赋予的抒情笔墨也是相当多而细腻的,以至有时情之所至,作家忍不住反复强调再三再四。这类笔墨之细腻,有时会使人觉得冗赘、重复而欠精练,甚至显得有点啰嗦,但是,因为作家笔底融情,确实写出了现实生活里某些常见的生活情景与人物情趣,笔墨颇富情韵,如加细细体会,亦含某些意蕴,所以,在一定情况下掩盖了这类重复的弊病与欠缺(当然,笔墨如更精练一些,定会增添其美感)。为了展示广阔的历史背景和多样的生活画面,作品围绕童氏父子的活动与遭遇,尽力扩展其生活领域和社会内容,使故事情节恣肆纵横。如在第三部里,本是集中描写抗战陪都重庆的形形色色,但作家有意识地安排了江津小城的众生相,又以褚之班来叙说前方溃败的惨象,以李宗仁邀童霜威游成都,见到川西的种种社会生活形态,以童家霆采访桂林前线,表现军心涣散、人民遭难的逃难情景,然后,还特意描绘日本投降后上海、南京等地人们由希望转而失望的心态与生活……可见,作家是眼光四射的,绝不仅仅看到一家一户,一人一事,而是立足于全局的展示和全面的反映,有全景式的创作意识,有多方面的艺术表现,因此,写童氏父子丝毫没有小家子气,而是尽力搜寻广阔的抗战生活的各个方面集中于笔底,以父子八年流离生涯而努力抒写抗战的全景图画。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作家的创作意图是恢宏博大的,运用笔墨是挥洒自如的,以细腻、抒情的艺术描绘与纵横捭阖、舒展自由的构思布局相融会,实在是匠心独运的。
五
全书是以童家父子抗战八年的生活经历与精神世界的变化发展为主要线索。这是十分明显的、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其他一切人物关系及故事情节的进展,都围绕这条主线,衬托这条主线;整个抗日战争的不同阶段及发展进程中的各种事件作为历史大的背景和小说的重要辅线,时隐时显,或正面或侧面进行描述或陪衬,皆为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和父子两人思想的变化和进步服务。这两方面,巧妙融会,明暗结合,互为依托。
三部书是一套完整的长篇小说,以编年史的方法,逐年逐月往下铺叙,是不间断的连续的三部曲和姐妹篇。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连续发展,但每一部又是单独成立和存在的长篇小说。你可以连续读,也可以分开读。不妨碍人们的阅读兴致和欣赏情趣。
现以第三部《枫叶荻花秋瑟瑟》为例来剖析。整部以欧阳素心的命运牵系着童氏父子两辈人的精神和心灵。作品以这一抒情线索为中心,回环婉转,反复吟咏,这一抒情和思恋的旋律始终弹奏在主人公和读者的心间。先是因为在重庆朝天门的一次短暂重逢:那个江边的夜晚,雾气迷蒙,江水漩流,突然出现优美动听而熟悉的口琴吹奏声,家霆巧遇时刻怀恋的欧阳素心。这是第二部很精彩的耐人回味的结尾,又是第三部整部艺术构筑的中心。素心的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自然引起童氏父子的种种思念和担忧,或登报,或写信,或通过亲友、同学,或亲自寻觅,以至通过上层朋友、党政部门和特务机关,企图找到这位与家霆感情深笃、很难舍弃、衷心倾慕的女友和恋人。这条线,虽然正面笔墨不算太多,这个旋律时强时弱,但却与童氏父子的全部生活、尤其是精神世界时刻感应着、牵系着,总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家霆的时刻留心,他终于在重庆大街上又见到过素心一次。素心难言的内心矛盾与复杂的表情,有话不能说,有情不能诉的强力隐忍的种种行迹,更激起家霆要彻底弄清素心隐秘遭遇的决心。后来,得知素心陷入敌特魔掌,已被胁迫去上海。战后,家霆终于在上海找到了欧阳素心。可是,她已精神失常,不能辨认、不能言语了。最后,以欧阳素心的死和家霆与中共地下党建立关系,从此开始了新的战斗生活而为全篇作结。
同时,这条主线又是在整个抗日战局和前后方形势变化下展开的。随着故事的发展和情节的推移,先是从“小城抗战众生相”到学生运动、特务横行;“禅林觅知音”展开另一片天地:将士前线捐躯,遗孀辛酸无限;“雾都多凶险”、“种种奇遇,处处荆棘”,为抗战,争民主,遭遇种种挫折和打击;“前方溃败令人愁”,人民涂炭,官吏腐败;桂林溃退前夕,老百姓逃难遭灾;国共和谈;较场口事件;民主和进步力量重新聚集,童霜威等人秘密组织“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活动;抗战胜利;胜利后的重庆、上海、南京情况………作品从一九四三年一月写到一九四六年三月,战争状况、重大事件、社会生活、民众心态等等,时局一步一步的发展,形势一步一步的变化,作为人物活动的场所和思想转化的背景,一幕一幕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从小说的艺术构筑上来说,微观与宏观相融合,主线与辅线相衬托,真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当然,从艺术的更高角度来看,小说刻画童氏父子精神世界和思想矛盾方面,着力于感情抒发的笔墨,尽管有时觉得冗赘、重复,但作家写来毕竞相当得心应手,应付裕如,而对于广阔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的扩展与艺术概括方面,在使作品生活面宽广的同时,也显露出某些类似特写或报告文学的痕迹,在深入开掘和典型创造上有所欠缺,尤其是描写一些重大事件(如较场口事件)、重要战况(如桂林溃逃)等章节,则笔力稍有不逮。这也许是上述两条线出现矛盾或裂缝,也许是作家生活积累欠缺或艺术熔铸火候不足的缘故吧。
六
从作品看,作家对文化、历史、诗词、对联、名胜古迹等等相当熟悉而富有修养,常常顺手拈来,使人物、事件顿然生色。比如,三部书都用一句诗作书名,而又以这种诗意贯注全篇,使作品别具韵味。因为主人公童霜威对古典诗词及历史文化(包括佛、道各家知识)的深厚修养,他去缙云山寻访卢婉秋才有那种种传神之笔;当敌伪将他囚禁于苏州寒山寺,童霜威才有那样真切动人的言行。其他,我们还读到作家对川鲁等地饮食名菜的详细描述,对各种生活习俗的具体表现,对鸽子习性的谙熟,对山川文物、名胜古迹的介绍……这些文字,虽然不是全都十分精彩,但是,这些文化艺术及生活知识,显然使作品增添了不少色泽和光彩,是不言而喻的。
七
据说,作家原来准备续写第四部,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来仔细推敲,觉得第四部那个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性质、人物活动及大事件均有了较大变异,作家便毅然弃而作结。看来,这种决断是明智的。
我们曾看到过一些多卷集的长篇小说,往往开头一部较好,以后则一部不如一部。有的是大手笔的创作,竟也在全书结尾时大露败笔:用好几章、占数十上百页的大篇幅去一一交待众多人物和事件的结局,以及后来又如何如何之类。这样,自然使作品大大丧失了艺术的光彩和动人的魅力。那种结尾,好像是一位老人无可奈何地有气无力地向读者作最后的说明与表白,读来实在兴味索然。
令人欣喜的是,王火这部长篇巨作的结尾出人意外的动人而精彩。
当童家霆在上海得知欧阳素心的下落,在银娣的陪同下,买了一大堆食品去医院看望欧阳素心。素心因精神失常和病痛折磨,丧失了全部记忆,全部感情,到了十分危险的境地,已辨认不清跟她说话的人是谁,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此时,读者的感情凝聚得快要爆炸,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善良女性的同情,对美好、坚贞的爱情和美丽、纯洁的姑娘的爱恋及她无言的痛苦遭遇的怜惜,顿时全都化成了对战争对敌特的巨大仇恨和愤怒控诉,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由此,最后决定了主人公童家霆思想性格的自然走向:决心与黑暗公开宣战,为光明而奋斗终生。主人公身上所体现着和代表着的进步思想和革命力量,像一股巨大的暖流,气势磅礴而不可阻挡,给人们指明了方向,冲激并鼓舞着人们向着光明、向着明天,前进!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