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门柳》评鉴:历史与小说的交织,读者如何抉择?

《白门柳》主要描写的是明清易代、政权更迭那样一个天崩地裂的社会环境下的文人生活与政治斗争。作者自己说:

“《白门柳》三部曲长达一百三十万字(版权页显示1400千字),其实只写了三年间的事情——明朝覆亡前夕的崇祯十五年三月到当年的十二月;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之后,南明弘光政权在南京建立及其崩溃的崇祯十七年四月到次年的五月;以及同年六月到次年的五月,南明鲁王政权在浙东建立到全线溃败。”

书中仅提及的这一时期的著名文人和权臣就有许多,著名文人有钱谦益、冒襄,侯方域,方以智,陈贞慧、黄宗羲、顾炎武等。权臣有明朝的周延儒、马士英、阮大铖、史可法;清廷的多尔衮、多铎等,还有去明择清的洪亨九、吴三桂等。另外,作品还集中笔墨描写了许多与这些文人臣子们交集密切的秦淮名妓如柳如是、董小婉、李十娘、顾眉等。

以上这些人,无论是著名文人还是政治权臣,甚至是风尘名妓都是明清之际响当当的人物。但是很可惜,《白门柳》这部小说并没有成功的刻画这些在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而且刻画的相当失败,令人失望。

显而易见,历史小说的核心,应该是小说,而非历史。人们阅读历史小说的目的不是详细地去考究历史的真假,而是要得到小说作为一种文学艺术体裁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与震撼。

我个人认为,创作历史小说的时候,在有正确历史观指导的前提下,历史小说家的笔不应该拘泥于史料。因为史料的价值在于真实,而虚构是小说艺术魅力的最大源泉。这就需要作家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同时,要具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巨大的文学写作才情。

虽然笔者自身的创作才华和艺术才情有限,但是有着相当丰富阅读量的我,认为《白门柳》的作者刘斯奋先生史料的掌握量,还算可以,但是文学才华却实在是有限得很呐。

《白门柳》评鉴:历史与小说的交织,读者如何抉择?

一部小说三卷本长达140余万字,绝大部分都是将前人留下来的史料翻译成现代汉语加以润色而已。通篇文字都是在前人文字的基础上进行稍微的加工,几乎没有做着自己的文学创造。

比如描写董小婉、冒襄、顾眉等人的文字很多资料都来自清代余怀的《板桥杂记》、冒襄的《影梅庵忆语》、孔尚任的《桃花扇》诸书。当然,作为一名作家刘斯奋先生也在自己创造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虚构,这些虚构中虽然不乏精彩之笔。

冒襄见董小婉那一节,就写的相当迷人。但是绝大多数篇章,除了用前人笔墨写出来的文字能够自圆其说之外,作者自己写的文字就有些不尽如人意了,甚至流于低俗、媚俗、恶俗。尤其对柳是如是这一个人物的刻画。

《白门柳》评鉴:历史与小说的交织,读者如何抉择?

柳如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奇女子,这个女子的美貌在当时无与伦比,位列“秦淮八艳”之首,她的才华不仅使得陈子龙、宋征舆等文坛的青年才俊深深的折服,就连当时已经成名已久的文坛领袖钱牧斋,也心动不已,不惜公然违背礼制以大礼迎娶她入钱家大门。可见其魅力,这种魅力不单单是容貌上的艳丽,还有她横溢的才华,过人的胆识。顾云美说:

“河东君者,柳氏也。……为人短小,结束俏利,性机警,饶胆略。”

《白门柳》评鉴:历史与小说的交织,读者如何抉择?

可是在小说中,作者不厌其烦地描摹柳如是机井到甚至有些阴险的性格,而鲜有描绘柳如是作为一个红粉英雄的过人胆略。柳如是是一个秦淮河畔的妓女没有错,但是一个才华横溢,拥有高雅情趣和高尚品德的风尘女子,绝非是一般的庸脂俗粉。陈寅恪先生说,柳如是平生交接的男性,如李存我、宋辕文、陈子龙,不是豪杰之士、旷世奇才,就是翩翩浊世佳公子。他还说:

后世论之,往往以此推河东君知人择婿之卓识,而不知实由于河东君之风流文采,及不世出之奇女子,有以致之也。语云,‘物以类聚’,岂不诚然乎哉?”

《白门柳》评鉴:历史与小说的交织,读者如何抉择?

然而,就这样一位让近现代大史学家陈寅恪先生不惜耗费心神、穷尽半生为其立传的奇女子,在《白门柳》小说中却使人感到面目可憎。

这并不是因为柳如是本人面目可憎,而是刘斯奋先生对其进行了庸俗化、媚俗化、恶俗化的肆意虚构。且不说这样做不仅严重违背了历史真实,但不得不提其严重影响到了柳如是这一小说中的文学人物的形象塑造,与整部书描绘的“天崩地解”亡国破家的气氛很不相谐。陈寅恪先生说:

“虽然,披寻钱柳之篇什于残阙毁禁之余,往往窥见其孤怀遗恨,有可以令人感泣不能自已者焉。夫三户亡秦之志,九章哀郢之辞,即发自当日之士大夫,犹应珍惜引申,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这样一个不惜以死为自己国家殉节的女子,在作家刘斯奋笔下却成为了一个纯粹为情欲而活,丝毫耐不住寂寞,也丝毫不想去忍耐寂寞的风尘女子,勾引自家下人不成,又趁自己丈夫出远门的时候,与昔日的情人不顾舆论的指责心安理得的勾勾搭搭!

这种行径要是放在一个虚构的风尘女子身上,毫不违和。可她是柳如是!柳如是是什么人呢?

稍微熟悉一些明末清初历史掌库的朋友就会知道,柳如是一个“慷慨长怀吊古心,颠狂不改凌云气”的巾帼女豪杰,是一个自杀殉难不成,积极从事反清复明运动的女英雄。清代大诗人袁枚《题柳如是画像》写得好:

一朝九庙烟尘起,

手握刀绳劝公死。

百年此际盍归乎?

万论从今都定矣。

可惜尚书寿正长,

丹青让与柳枝娘。

以柳如是的才华,柳如是的情趣,柳如是的品格,即使她不甘寂寞,也不会饥不择食地诱引自己丈夫的仆人和曾经因为一点小事就抛弃自己的负心人。

必须指出的是,笔者通过网络、图书馆数据库等方式搜索也没有发现有哪本文献,或者资料记载柳如是因为不甘寂寞趁钱牧斋受邀前往北京自己与郑公子旧情复燃并因此臭名远扬的事。至于柳如是勾引仆人李宝,更是子虚乌有,纯属作者出于猎奇心态的杜撰。

《白门柳》评鉴:历史与小说的交织,读者如何抉择?

笔者在前面说过,作为小说虚构是必须的,因为是其魅力所在,如果作为历史小说却没有任何虚构的成分,那何必又挂上小说两个字?但是虚构必须有助于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塑造。真不知道,作者为什么在小说创作中凭空捏造出两段艳情故事放在柳如是身上?

令人更不解的是,在作品结尾的自跋中,作者语重心长地写了很长的一段话要表明自己的创作态度与创作立场,他说:

就我本人而言,却有自己所遵循的准则。在众多的‘主义’和品类中,我更倾心于现实主义的创作样式。

也许这是因为我更愿意让自己的作品承当起传播历史的媒介作用,更希望让读者能够通过我的作品去多少了解人类前行的艰苦而壮丽的历程,去多少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之美。

而要做到这一点,我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忠实地去再现历史,哪怕这是永远也不可能真正实现的主观愿望。为此,我在创作中,始终遵循严格的考证,大至主要的历史事件,小至人物性格言行,都力求书必有据。就连一些具体情节,也是在确实于史无稽,而艺术处理上又十分需要的情况下,才凭借虚构的手段。

将柳如是刻画的面目全非,就是尽可能的去忠实地再现历史?如果人们认识到的柳如是就是作者小说里的柳如是,那作为历史传播的媒介,这部小说可真是误人非浅!

当代历史小说创作的一个重大问题就在于,明明写的是小说,读者读的时候也知道是在看小说,可是作者偏偏要一再的强调:“我在创作中,始终遵循严格的考证……”“尽可能忠实地去再现历史。”这就很容易给读者造成误导,进而引发对历史不正确的认知。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潇湘读书社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xiangguan.cc/127075.html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
(0)
上一篇 2024年5月4日 下午2:40
下一篇 2024年5月4日 下午2:4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网站客服
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