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菲女士的日记》:五四后女性知识分子的“话语”觉醒

五四运动是以"学潮"为主要形式的政治运动,同时也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它已经处于"落潮"期。《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的成名作,正是在"落潮"的大环境下,该文一发表便引起整个中国文坛的轰动,震惊了当时的中国文艺界。

当时,对于知识分子命运的探索的文学作品并不少,但这些作家一般都把目光放在男性身上,如鲁迅、郁达夫、茅盾等。丁玲是中国最早的以鲜明的女性意识进行写作的作家,在她的笔下,女性知识分子也和男性一样拥有自己的苦闷与挣扎,对于时代和人生有着自己的看法。《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关于知识女性的早期作品,从此文出发,我们能看到丁玲对于五四落潮期知识女性命运的探索结果。

 她们个性解放,所追求的自由目标局限于婚恋自由

丁玲是受五四思想洗礼长大的青年女性,个性解放和追求自由的意识已经深入了她的骨髓。1922年,丁玲18岁,她在毅然解除了和表哥的婚约后与好友王剑虹前往上海求学。

《莎菲女士的日记》:五四后女性知识分子的“话语”觉醒

丁玲(左)王剑虹(右)1923

作为接受过新式教育的青年女性,她们比那时的大多数女性都要更勇敢,对外面的世界也充满了好奇与斗志。但从《莎菲女士的日记》以及后面的《自杀日记》、《岁暮》、《小火轮上》来看,丁玲对这些知识女性内心的苦闷、绝望、空虚等情绪都描写的细致入微,加上女主人公们也都和她一样走出家庭,这说明她的内心深处也曾和这些主人公一样经历过一段迷茫期。

这些受过教育的知识女性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渴望爱情,但又同时被爱人"欺辱"。当爱情的假面被除去,赤裸裸的现实让这些向往真诚爱情的女性陷入痛苦和孤独之中。社会以它残忍的一面让这些走出家庭的女性明白,真正的社会不是书本上写的那么简单和自由,倘若没有远大的理想支撑,只会受到屈辱和伤害。

在《小火轮上》上,小学教师节大姐爱上了一个新式青年,结果这个青年和《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凌吉士一样是个"有妇之夫",这些男人一边玩弄她们的情感,一边背叛家里的妻子,无耻的欺辱她们,一步步将她们推入更加黑暗的孤独与绝望之中。

 她们精神独立,自我意识觉醒

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传统中,男性一直处于中心地位,他们拥有主动权和话语权,女性就像一根立在他们身边的木头,没有思想、不会说话,是沉默的、懦弱的,自我意识被压抑。

《莎菲女士的日记》:五四后女性知识分子的“话语”觉醒

五四运动作为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它使率先觉醒的中国女性意识到自己是"人",是人就有追求自我的权利。丁玲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站在女性立场,用女性口吻、女性视角去表现新时代知识女性的内心、观察女性在社会中的生活环境。

《莎菲女士的日记》、《自杀日记》都采用日记体的形式,便于心理叙事,读者能够从中看到女性主人公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从而让读者明白女性心里在想什么。第一人称的运用则是女性的自我书写与呈现,使女性"张口说话",而不是处于从属地位。相反的,在丁玲的作品中,男性才是处于从属地位,展现了女性审视下的男性形象。

《莎菲女士的日记》大胆的描写女性的性爱意识,丁玲打破了传统女性作家作品中对女性身体欲望的禁忌,莎菲好似是女性欲望的化身,她渴望的不仅是爱情,还有男性的拥抱与爱抚。在莎菲的日记里,即便她已经认清了凌吉士的伪君子面目,但她还是难以割舍自己对他的欲望,以至于言语直白的表达出自己的欲望:

他能把我紧紧地拥抱着,让我吻遍他的全身。

这样率直的女性心理描写,是五四女作家中绝无仅有的。这也就是《莎菲女士的日记》能够震惊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原因,不仅男性可以意淫女性的身体,女性同样可以意淫男性的身体,不仅男性无爱可以有性欲,女性也同样可以。

 她们追求自我意识的同时情感上自我矛盾

这些走出家庭的知识女性,一方面渴求到社会上实现自我价值,获得自己所向往的自由,一方面又难以割舍家庭所给予的情感牵绊。

《莎菲女士的日记》:五四后女性知识分子的“话语”觉醒

比如《梦珂》中的梦珂,她为了摆脱包办婚姻,来到上海求学,当她对现实失望以后就会想到自己在家里的快乐日子、想到爱她的父亲、想要回到那个象牙塔,可回去就意味着她彻底失去了自由!《沙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也曾产生过"回去"的想法,还有《自杀日记》中的伊萨,她在第七则日记中这样写道:

伊萨自己心里清白,伊萨错在一种错误的思想上。人的欲望是填不满伊萨的空处的。我很爱你们,我也知道还有许多人也爱我,但我常常又鄙视这感情。我又无力能使自己打开一切的羁绊,能使自己不苦恼。所以我死去,我觉得很对不起你们,让你们为我难过。我要你们早点忘记我,算作是给我的最后的一次饶恕罢。

《莎菲女士的日记》:五四后女性知识分子的“话语”觉醒

除了在亲情上自我矛盾以外,她们在自己所向往的爱情上也处于一种矛盾状态。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第一次见到凌吉士时就喜欢上了他,可她故作矜持,使她的朋友以为她不喜欢凌吉士。可当凌吉士不出现在她的眼前时,她又在心里琢磨着见她。莎菲本身是一个任性、自我、坦诚、孤傲的女人,在对凌吉士的情感上她不率直的表露,更像是在玩弄,可她又果断的为了他换了租住的房子。当发现凌吉士已经娶妻后,她没有与他断绝关系,她发现自己不爱他以后,心中的欲望让她想要靠近凌吉士,她自尊自强又自轻自贱。

 浓重的反叛意识与强烈的厌世情绪

男女地位的不平等现象已经存在了几千年,《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岁暮》中的女大学生佩芳以及《梦珂》中的梦珂,她们身上都体现出来传统女性所缺少的孤傲反叛意识。她们不但要走出家庭,反对传统礼教的束缚,还要与这个黑暗的社会环境斗争到底!社会不给她们出路,她们就鼓起勇气直面黑暗,甚至不惜颓废、堕落、自戕。

《莎菲女士的日记》:五四后女性知识分子的“话语”觉醒

我们读《莎菲女士的日记》最明显的感触就是没有人真的理解莎菲,她走出家庭以后仍旧是非常孤独的,甚至找不到可以对话的人。好朋友只会在生活上关心她,异性朋友只会让她失望,拥有漂亮外表的凌吉士有着一个庸俗龌龊的灵魂。莎菲最终认清了现实,这样一个礼教森严的社会是不会允许她这样女子存在的,她的反抗藏在她的哀叹里:

悄悄的活下去,悄悄的死去。

《梦珂》中的梦珂原本正直、善良、有同情心,可当她看清这个社会有多么卑鄙、险恶以后,她就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以后,依样是隐忍的,继续到这纯肉感的社会里去,那奇怪的场景,见惯了,慢慢的可以不怕,可以从容,使她的隐忍力更加强烈,更加伟大,能使她忍受非常无礼的侮辱了。

但是梦珂的妥协实际上是一种控诉,是这个社会将一个曾经对生活抱有理想和充满幻想的女孩无情吞噬掉了!

《岁暮》中的佩芳在发现爱人另有所爱之后,她就逃到了女性之间的爱里,用女性的情谊对抗男性的欲望和玷污!最终佩芳成为一名"同性恋",然而她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她对异性彻底失望,她的精神受到戕害,她的心灵创伤无法痊愈。

当人找不到生命的意义,认为活着是空虚、寂寞、无聊、绝望时,这个人就很容易产生厌世情绪,极端时会选择自杀。

在丁玲笔下的女孩中,哪怕是没受过教育的乡下女孩阿毛(《阿毛姑娘》)都会有迷惘、绝望的情绪,当阿毛发现自己所羡慕的人们并不"幸福"时,她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最终选择自杀。丁玲在《自杀日记》中将这种情绪推向极致,一个个"死"字让读者都感觉到沉重的绝望。

我决定了,总有一天我会自己死去的。死,死于我是很自然的事,我自己很知道世界上也不会有一个人来惊诧。我不是生活得很久长了吗?而且毫无乐处,永无乐处。我死去了,也只是我自己的休息,我是很不愿再过问这世间的事了的。

《莎菲女士的日记》:五四后女性知识分子的“话语”觉醒

结语

丁玲笔下的五四落潮期的知识女性的命运无疑是带有悲剧色彩的,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除了主观因素以外,最主要的还是客观原因。当时的社会不是靠一人之力就能改变的社会,五四的高潮已经过去,知识分子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看不见远方、找不到出路,以至于不得不把自己禁锢在狭小的个人世界里,很容易陷入悲观、颓废,甚至厌世情绪里。

鲁迅《呐喊》、《彷徨》中有大量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他所着力描写的,倾注了更多心血的,是那些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寻找道路,彷徨、苦闷与求索的知识分子。他们是一些具有一定现代意识,首先觉醒,然而又从前进道路上败退下来,带有浓重悲剧色彩的人物,如《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

茅盾称丁玲是"满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的烙印的"作家,上世纪20年代的文学界主要语境是"革命",而丁玲的早期创作表达的仍然是"个性解放"幻灭的思绪,这正是五四落潮时期文学的显著特色。她曾这样说明自己写小说的初衷:

对社会不满,对自己生活的无出路,有许多话需要说出来,却找不到人听,很想做些事,又找不到机会,于是便提起了笔,要代替自己来给这社会一个分析。

这也就恰好解释了为什么丁玲的小说具有如此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她笔下人物的心态实际上就是丁玲内心世界的流露。

丁玲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关注最多的还是女性命运,梦珂、莎菲、伊萨、阿毛、佩芳、贞贞等等,作家对这些人物的内心进行深入挖掘和细腻表现,尤其是对于五四落潮期知识女性心理的准确把握,对于我们研究五四落潮期知识女性命运提供了巨大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潇湘读书社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xiangguan.cc/131491.html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
(0)
上一篇 2024年5月28日 上午10:36
下一篇 2024年5月28日 上午10:4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客服
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