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画史记载,宋代有两幅《千里江山图》。一幅流传至今,另一幅下落不明。流传至今的那幅是王希孟的青绿山水,下落不明的那幅是江贯道画的水墨作品。由于江贯道传世作品极少,后人渐渐忘了这位宋代画坛名家,只能通过一些临仿作品,感受他的笔墨韵味。这幅《仿古山水》是清初画家王翚的作品,仿的就是江贯道绘画风格。
王翚出身寒微,他怎么能见到宋画真迹呢?这就要从他的师承讲起。王翚的祖父、父亲都是民间画家,他绘画天赋极高,从小在家中学艺,长大后受到多位名师指点。清初最著名的几位画家中,王时敏、王鉴都对他青睐有加。王时敏甚至拿出家中书画藏品供他临摹学习。王时敏和王鉴都有仿江贯道山水传世,由此推测应该是二位恩师给他提供了真迹范本。
从《仿古山水》可以看出,江贯道笔下的山水是南方景色,描绘烟云寒林间的山水样貌。不过细细品味,又发现了一些北派山水笔墨特征。比如寒林画法,墨点皴、卷云皴的运用,像极了李成、范宽、郭熙等人的风格。至此才恍然大悟,知道了王翚为什么要临仿江贯道的作品。
山水画分为南派山水和北派山水。南派山水主要描绘江南景色,笔墨秀润,让人能够感觉到“润”的气息。北派山水主要描绘北方雄伟高山,用笔以勾线皴擦为主,辅以重色,看上去庄重浑厚。明末董其昌又对两派山水提出了细致的划分标准,形成了画坛南北宗论。
在董其昌的影响下,清初画家普遍具有复古思想。在创作上希望还原古人的精妙技法,用古画中的气韵提升作品意境。王翚有个理想,他要融合画坛南北宗,让两种风格合二为一。当他寻找解决办法的时候,正好看到了江贯道的作品。哪怕江贯道在创作上还属于尝试阶段,也能为他带来一些灵感。
方中见圆的峰峦,皴染并用,远远望去好像大雨过后草木一新的样子。王翚仿江贯道的时候,加入了一些五代巨然的皴染技法。淡雅温润的墨色,配合细致入微的皴染,呈现出云雾绕山的感觉。空气中的湿气附着在山石上,用渲染法表现出地域特征。
到了近景山石,画风为之一变。墨点皴结合卷云皴,墨点皴的地方有水阁庭院,卷云皴的地方杂树林立。多种技法并用,很容易被人诟病为炫技。王翚这样画,旨在突出真实与立体。他想融合南北宗山水,势必要获得士绅阶层的支持。获得支持的好办法就是按照士绅的审美喜好进行创作。
极尽精微的创作理念从宋代流传到清代,大部分欣赏者都对真实与立体格外看重。他为了还原山水的真实面貌,力求造微入妙。美中不足的是,画中人物显得过于刻意,影响了逸气。
王翚留下的仿古山水很多,前辈名家的传世作品几乎都临摹过。他觉得,真正做到了集古之大成,就是他融合南北宗绘画技法成功的时刻。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