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书为什么是禁书?商君书的核心思想

要了解中国封建社会普通百姓2000多年苦难的根源,《商君书》可以说是必读的一本书。

在中国古代,《商君书》一直被称为是“第一禁.书”,严禁在民间流传。

但在封建君王手里,他是被反复学习的必读之书、必修之课,因为它写尽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不传之秘,所以一直是太傅教太子的核心教材。

读过这本书,我们才会明白,为什么那个当年地处北方且极其落后的蛮夷弱秦,仅仅是个“”的爵位,居然能在短短十几年就迅速崛起了,而且最终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大秦帝国?

当然,我们也会明白,封建社会历代君主是如何把老百姓“治理”得和温顺的小羊一样,服服帖帖的。

还有,小编的一个朋友说:理解了《商君书》,做企业管理就太简单了。

《商君书》作者是主导【商鞅变法】的商鞅,在明知自己不能善终的情况下所写,他也是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的治国理念和另一个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却截然相反。

虽然商鞅被五马分尸,但《商君书》却成为古代君王的治国宝典。

这本书没有一句低俗的言论,但你却能明显感受到商鞅对底层普通人的鄙视。

这本书没有一句恶毒的咒骂,但读完后依然能让你感到冷意透骨、深入骨髓。

因为这本书在战略上,将你我这种寻常百姓贬得一文不值,视为可以被随意操控甚至是随时可以丢弃的棋子,并且在战术上还提出了驾驭的具体可执行性方案,历代君王用它落地执行。

很多现代人抵触儒家、谩骂儒家,但都忽视了2000多年历史的法家。

所以自秦以后,盲从和奴性就像一颗种子,在古代普通百姓心中生根发芽,久久难以斩断,而诸多后人也把脏水全部泼在了“儒家”的头上。

《商君书》的内容比较庞杂,其核心观点认为:治国之道,务在弱民。要尽可能的让普通老百姓抬不起头,秦国才能强大。

图片

那要如何弱民呢?臭名昭著的驭民五术就此诞生,写得那叫一个“深刻”。

这五术分别是:愚民术弱民术贫民术疲民术辱民术


第一条:愚民术

就是上位阶级想让你知道的,那就拼命洗.脑,以便统一思想。不想让你知道的,那就禁锢。

其目的就是:让人们愚昧无知、没有人格独立(请不要像王某如一样,理解成“格力”,^o^),只有这样,普通人才能成为只会劳作的机器。

《商君书》认为:人的功能要统一到两件事情上来,和平时期努力种田劳作,为朝廷创造财富。战争时期,在战场奋勇杀敌,为大秦之东出甚至是谋天下玩儿命。

除此之外的行为都是多余的,尤其是读书。

读书以后,就会知道了太多不该知道的,就会去做一些不该做的,只要人们没书看,就不会胡思乱想,便会安心务农或战时勇猛打仗。

商鞅应该是比较早知道:知识就是力量、越有知识越反动、知识改变命运道理的人吧。

除了不读书以外,《商君书》还建议尽最大可能闭塞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

厉害吧,试想一下,我们普通人有多少知识、信息是通过自媒体、短视频才获取到的?
正如这次的巴以冲突,全球大量的普通人是通过TikTok才了解到真相的,因为大量国际“权威”媒体都被犹太人控制了。

第二条:弱民术

指的是从客观条件上让人没有反抗能力,更不会造成威胁。因为绝对的暴力带来绝对的服从,受制于科技水平,朝廷的武力上限无法提高,那就把普通人的武力下限降低。

所以,除了农具之外,百姓是被严格限制拥有铁器和铜器的。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这句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再明白不过了。

图片

第三条:贫民术

就是在生存最低下限之外,掠夺老百姓手里的剩余财富。所谓饱暖思淫.欲,普通人一旦衣食无忧,就会失去奋斗的动力,还可能滋生邪恶的想法。按照马斯略需求层次讲,就是物质满足了就会追求精神了。

为此,秦国建立了严苛繁杂的赋税制度,光田租和口赋两项加起来,就要占一年收成的2/3,正所谓“苛政猛于虎”。

根据《汉书》记载:秦时期,不管你实际有多少土地,一律按照朝廷认为每人应有的土地亩数进行征收。

即便你可能因为天灾人祸导致手里的土地已经没有了,但你该上交的粮食一斤也不能少。

除了相对固定的田租和口赋外,还有“杂赋”这种纯看心情的临时征收:
如果今年是风调雨顺,收成不错,那你要多交一份,感谢王恩浩荡。
如果今年有旱涝蝗灾,收成不好,那也要多交一份,好让朝廷修河开渠。

总之,我想收就收,你不要问为什么,我开心就好,敲骨吸髓、吃干榨净。

这一条,一直延续到清朝,演化为我们熟知的“33两白银”政策。大意是老百姓家庭一年的收入大概33两白银,而基本支出为每年36两白银。让你总是差3两,那就只能不断努力。

和物质上贫困一样可怕的,还有精神上的贫瘠,因为已经被“”过了,所以不会发觉“”有什么问题。

正如:祥子到死都认为,过得不好,是因为他拉车不够努力。

图片

底层老百姓忍耐力极强:
只要有一口气在,就不会做出任何改变,
只要有一口饭吃,就不会反抗甚至造反。
世世代代按照既定路线浑浑噩噩的走完一生。

第四条:疲民术

具体做法是用繁重的徭役榨干人的体力和精力,疲于奔命,无暇思考。

秦在一统天下之后,短短十几年间,完成了多项浩大的工程,动用的人力相当可观。

据记载:“修长城”征用的劳动力高达40万人,筑阿房宫、骊山宫征用劳动力70余万人,通“直到”、“驰道”、水路等,调用上万人更是家常便饭。

徭役没有任何的报酬,甚至自备粮食、工具,并且被征用的人多为青壮年劳动力。

这些家庭主要劳动力放着好好的田地不耕种,而是要外出数年白白扛活。运气好的留下一身伤病,运气不好的早早丢掉小命。

有很多人觉得商鞅变法很厉害大秦帝国一统天下很厉害。小编看了几遍《大秦帝国》四部曲,现在想想,如果小编去到那个年代,很可能就是长城里的一堆白骨而已,只是不知道有没有“孟姜女”来哭我。

第五条:辱民术

用现代网络流行语就是PUA,也就是精神操控。《商君书》中提出的方案是:由国家机器对普通老百姓人进行无差别的系统性PUA。

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农民在耕地时,眼睛不能乱看,耳朵不能乱听,嘴巴不能乱说。

这和被蒙着眼睛转圈拉磨的驴有什么区别?

网上流传的段子讲:
主人对正在拉磨的驴说:老伙计,你真的很了不起,没有你,我们全家都吃不上好饭,好好干,晚上给你加料。

驴听了夸奖很是感动,更加卖力拉磨。

晚上,主人教育孩子:不要像驴一样,只知道给别人拼命干活,要学会让别人为你干活。

与此同时,驴对小驴说:孩子,快点长大,跟我学拉磨,只要你够勤劳,日子就会好起来。

图片

秦墓竹简里还记载:若是农户家养的牛比较消瘦,人还要受刑,轻则皮开肉绽,重则一命呜呼。

此外,《商君书》中还提到应该废除物质上的享受:音乐、歌舞、装饰品,最好全部一禁了之,彻底将人工具化。

辱民术”的目的很明确:辱则贵爵,弱则尊官。
简单理解就是,人格上卑微屈辱,没有尊严,就会以官爵为贵(尊重当官的),精神上怯懦虚弱,没有生机,便会以实力者为尊。

古人只能在上位者面前摇尾乞怜,对其既羡慕、嫉妒,又会因为自己未能跻身这一体系而且怜且怨。

图片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许石林:应恢复民跪官制度

正如网友所说:
别看那么多人在秦桧像前谩骂、唾弃,甚至是用鞋底抽它,如果秦桧还活着,这些人比谁舔的都厉害。


通过“驭民五术”可以看出,《商君书》提出的观点与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价值观完全背道而驰、泯灭人性。

这些举措极大的压缩了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空间,限制了人的能力,把普通人定性为比牲畜还要惨的燃料,盛世做牛马,乱世做炮灰

我们不禁要问:
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样做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相信了解“恩情论”的人会更容易理解,它的逻辑很简单,就是明知道一个人不会游泳,还把他推入水中,然后把他救上岸来,于是就对这个人有恩了。“被救者”需要对“施救者”感恩,百依百顺,沦为人格上的附庸。

用网友的话说,就是打折你的腿,再给你一幅拐杖。然后告诉你,如果没有我,你连路都走不了,所以你要懂得感恩。

是不是特别熟悉?是不是还有点毛骨悚然感觉?因为在当代职场和家庭中,随处可见“恩情论”的影子。

比如老板给你发工资,那本来就是你劳动所得,甚至还遭受了剥削和克扣。
比如父母让子女听话,说是生你、养你、育你,然后就是冠冕堂皇的道德绑架、精神PUA。

图片

而《商君书》中的理论就是把所有人都推下水,再通过把个别人打捞上岸的方式,让没上岸的人三求四拜的请你高抬贵手拉一把。

时间一久,那些还在水里的人已经忘记在岸上是什么感觉了,仿佛他们生来就在水里泡着一般。

对于这些人,只需要维持住他们不被水完全淹没的状态,他们就会知足,再也不会幻想能够回到岸上,而上面宽阔的空间便可以由你和一小撮既得利益者享用。

当然,这也是有风险的,因为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几个人想奋力爬上去,试图把你往水里踹,而且风险还不小,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人被踹下去。

图片

为什么知道面临一定风险,封建王朝仍把上君书奉为圭臬,用了2000年都不肯扔?

原因就在于此方法实施成本低、效果好。“可以让你更好”和“可以让你更糟”,都是有效的管理办法。

前者的成本要比后者高得多,并且会越来越高,因为人的需求是无止境的。

比如,2009年希腊破产,记者采访一名产业工人,问他ZF破产后对他产生的影响,他说因为此事,他只能卖掉自己的卡宴换一辆沃尔沃来代步,这让他很苦恼。

有没有震撼到?

这足以说明,“让你更好”的管理方式的投入是永无止境的,早晚会把自己玩崩溃了,而国家治理系统就像电脑一样,需要重新启动。

而且现代与古代的生产力天差地别,上位者不可能有多余的资源去考虑其他方案,只能把“不能让你更好,但能让你更糟”这项技能练得炉火纯青。

当然,低成本的代价是低质量。《商君书》式的管理方式,打击了普通老百姓在生存之外的需求和主观能动性,从而在客观上遏制了生产力的提升。

比如,因为普通人想穿更漂亮、更舒适的衣服,于是纺织业蓬勃发展。纺织业的发展促使了蒸汽机的诞生,而蒸汽机改良后被运用到火车、轮船上,极大提高了运输能力,人们能去的地方更多了,便产生更多的需求,更多的机械技术也由此不断问世。

这个良性循环的过程被称为工业革命

而这些的源头可能就是普通人也想穿的好一点。


科技发展永远以人为本,这些的前提是人要有需求,封建上位者把人的需求抹除了,当然,同步被抹去的还有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图片

唐宋时期,科举考试还有医学、天文、算术等科目,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便被严格限制在四书五经上,也就是八股文,超纲一句都不行,因为科技发展带来的生产力进步与封建王朝落后的管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他们脆弱肩膀上的无法承受之重。

所以任何发展的苗头都会被绳之以法,站在岸上的人突然发现水里的人会造救生衣了,这怎么可以忍?

那既然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左右为难的情况下该怎么办?

正确的做法是,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胡萝卜、大棒一起上,既不能让小部分人太好,也不能让大部分人太糟。

在此平衡中不断提高总体下限,这是比较理想的模型。

此模型最大的难点不在于如何平衡“好”“坏”的关系,而在于如何突破第一步,也就是打破既得利益者的桎梏,让齿轮转动起来。

你觉得呢?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潇湘读书社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xiangguan.cc/142628.html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
(0)
上一篇 2024年7月20日 下午4:14
下一篇 2024年7月20日 下午5:5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网站客服
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