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岁出家到栖霞山学习禅法,后又学净土宗的念佛法门。
南怀瑾曾评价他为“僧伽之领袖”,其言行攸关朝野,著述影响士林。
憨山大师不仅精通佛法,还极力主张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他认为,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这种思想上的兼容并蓄,使他的修行之路更加宽广。
《费闲歌》是其留下的一篇偈颂,旨在告诉世人:修行是一场与自己的斗争,是一场与杂念的斗争。只有去除杂念,才能真正做到心无挂碍,才能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所以,修行者当学会忍辱柔和,这是去除烦恼的妙方。
忍辱,非软弱,乃是不为外境所动,内心保持平静。柔和,则是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不与世间争斗。
“到处随缘延岁月”,意指在世间行走,当随顺因缘,不强求,不执着。
岁月如流水,随缘而行,方能减少烦恼,增长智慧。
不固守一隅,不执着于一事,心无挂碍,方能自在。
“终身安分度时光”,则是教人知足常乐。
世间万物,各有其位,人亦如此。安分守己,不贪不奢,方能度过平静的一生。
如此修行,方能离苦得乐,趋向涅槃。
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作事好商量
同时,不应宣扬他人的过失,因为指责他人不仅伤害他人,也是扰动自己的内心平静,徒增烦恼。
与人交往,应保持谨慎和尊重,避免不必要的争执。
言行举止都应深思熟虑,以免引发祸端。
处理事务时,则要有耐心和恒心,不可急躁。多与人沟通和协商,以达到和谐共赢的结果。
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
心肠狠毒、缺乏慈悲的人,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而招致罪过和恶果。
慈悲是修行的根本,对待他人应以柔和、宽容的心态,这样才能避免造作恶业,带来内心的平静和喜悦。
世事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
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局限性,应超越自我中心的视角,以更广阔的心胸看待世间万物。
世间之事,本就充满缺陷和不完美,而我们的肉身,亦无法逃离生老病死的无常法则。
认识到这些,才能减少内心的烦恼和执着。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南怀瑾大师说:“吃亏并不是笨人,多吃一点亏没有关系。吃亏是福,柔弱胜刚强。”
在世间行走,人与人之间难免有摩擦与冲突,若能学会吃亏与退让,便是修行的智慧。
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
生老病死时众生共业,无人能代;酸甜苦辣是人生百味,各自承担。
世间一切,皆不离无常、苦、空、无我之法则。荣华富贵,皆是因缘和合,非恒常不变。
大多数人于无常中追求恒常,于苦中求乐,于无我中求我,所以会生种种烦恼。
唯有洞察世间真相,方能离苦得乐,自在解脱。
谗曲贪嗔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
天,即自然法则,从容不迫,定下世间万物的主张。
人若行谗曲,心怀贪嗔,必堕入地狱,受苦无尽。
唯有公平正直,方能达到内心的天堂,得享真正的宁静与喜悦。
一剂养神平胃散,两盅和气二陈汤
蚕因产丝而早夭,比喻世人贪求世间之物,不知足而自取灭亡。
一剂养神平胃散,两盅和气二陈汤,乃是中医调和身心之药方。
平胃散以调和胃气,二陈汤以和顺气血。
此二方,一则调身,一则调心,暗喻修行之道,需身心并修,调和五蕴,方能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修行者当以此为鉴,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方能证得涅槃,离苦得乐。
悲欢离合朝朝闹,寿夭穷通日日忙
一切法无常,世间万物皆在变化之中。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寿夭穷通,皆是生命之自然规律。
只有看破世间虚妄,放下执着,珍惜当下,以慈悲心对待一切有情,以智慧心观照世间,方能超越生死,达到究竟之解脱。
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然百年之后,戏文终场,锣鼓声歇,一切繁华落空,方知生前所争,不过虚幻。
佛法教人观照世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争强斗胜,执着于我,是苦之因。唯有放下我执,方能见性成佛,回归真如本性,此乃家乡也。
正所谓:不应着相,不应争斗,应观一切法空,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