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真实与混乱: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有一段历史让人讳莫如深又津津乐道,那是一段被称为“十年浩劫”的记忆。1967至1977年,这十年为70年代后期至今的中国当代小说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创作背景,在可期待的将来,它仍将活跃在坚持写作严肃文学的中国当代作家的笔尖。

好书推荐|真实与混乱: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1977年,一个模糊的,却又重要的时间节点。四人帮倒台,新中国第一批领导人开始真正成为历史,浩浩荡荡的文化大革命终于宣告结束。在这一“解冻”时期,面对无数的政治问题政治家们最先做出反应,讨论、争辩、锋芒相对,在思想上倾露出“反思”情绪的同时又迫于大局将这种情绪压抑在思想之中,政治中谈政治问题太敏感,所以聪明的政治家选择避而不谈。

这种“反思”情绪渴望外露最终通过文学找到了光明正大的坦途,说是坦途,也不是一帆风顺。对于经历过好几次欺骗的中国作家,他们的发声必须小心翼翼,谨慎又谨慎,刘心武、卢新华的“伤痕小说”吞吞吐吐地诉说了一代人的苦难,这种凭着倾诉欲望的本能创作现在看来是幼稚的,但在历史中却是伟大的。“伤痕小说”转变了文学写作的轨迹和方向,而真正开始踏上正途的,还是“反思小说”。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一年,经过两年的“拨乱反正”,伤痕慢慢被抚平,人类灵魂先知的作家们出于历史责任感开始对这段历史进行更深刻地正视,不同于“伤痕小说”的诉苦模式,“反思小说”深入到历史的内里,探讨政治、人性、文化、民族性等深层次问题。无数的优秀作家选取不同的视点切近历史,完成了对这段历史苦难的救赎。

在一众作家中,张贤亮是独特的一个,他的小说复杂而充满灵性,混乱又极其真实。他选取的切近历史的视点也那样大胆奇特——男人和女人、人性与欲望、灵与肉。或许是劳改时的性压抑让作家有太深刻的记忆点,对于文革的批判与反思在张贤亮的作品中都集中到对“身体压抑”的控诉。张贤亮是不是抱着一种纯粹的控诉态度来进行写作的?如果是,这种纯粹的控诉因为牵涉到了“性爱”这一广大的文学母题,最终收获了超于“反思文学”的历史命题,它升华了,也混乱了。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就是这样一部升华的、混乱的作品。从题名就能看出故事是围绕“男女”问题展开的,它和《绿化树》向来被认为是作者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章永璘无疑便是张贤亮的化身。章永璘是两部小说的男主角,在《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他和黄香久的感情经历构成故事的主体。八年前,饱受性压抑的章永璘在一次偶然中撞见在洗澡的黄香久,面对黄香久的挑逗他逃跑了,八年之后他们再次相遇,并结为夫妻,但婚后的生活并不和谐美满,因为章永璘的性功能出现了障碍,黄香久的出轨更使婚姻出现裂痕。然而在一次救洪行动中,章永璘立下大功,性功能也恢复了,两人在家中的地位突然翻覆过来,章永璘开始指责黄香久的过去,并坚持离婚,最终二人的婚姻走到尽头。小说的叙述主线是明晰的,但整个小说却呈现出一种混乱性,这不仅是由于文革时代本身的混乱,更是小说技巧选择、视点选择的结果。

1.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性和魔幻色彩的非物质性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叙述主线是章永璘和黄香久的感情故事,而贯穿始终的另一条线索则是章永璘对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追求和探索,这种追求和探索不仅在于他时时闪现的灵光——对混乱世界的清晰认识,对非理性时代的理性分析;更是在于他的行动也与政治运动紧密相连——章永璘的性功能障碍与他长年的卑微身份难脱关系,而章永璘的性功能恢复就在于他在一次救洪运动中立下大功,章永璘最后选择和黄香久离婚的一部分原因也是出于政治危险的考虑。章永璘不离手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和文章中摆在开头的“毛主席语录”都透露出一种政治氛围,那是坚信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政治氛围,在这种政治氛围中,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应该是第一哲学要义。

但小说中随处可见的魔幻手法和非物质性描述与浓烈的政治氛围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群居屋里的女鬼、开口说话的大青马以及各种神奇巧妙的事件,这些事件是无法得到马克思主义承认的,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怪力乱神”的文学作品是不具备合法地位的,在那段畸形的文学史中,母题是“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虽有一个“鬼”字,但其落脚点在于“社会”,鬼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鬼,而是被旧社会折磨得不成人样的人民。在《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对马克思主义有深入了解的章永璘对物质性也应该有深刻认识,但他却理所应当地接受了各种离奇的事件,而不抱有丝毫怀疑。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性和魔幻色彩的非物质性在小说中同时存在,作者像忘记了一般对他们之间的差异置之不理,形成了一种看似浑然实则混乱的状态。这种混乱是政治现代性进程中的“倒退”,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进步。文革瓦解后的中国当代文学终于从单一的文学母题中解放出来,在创作技巧中也不再畏葸于高压政治而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状态。至于《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的这种魔幻色彩是源自中国古代文学朦胧混沌的象征手法还是西方魔幻现实主义亦或皆有之,很难解答。但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对于社会主义社会都是一种“倒退”,因而这种混乱是一种倒退和小说中政治思想的前进性构成的混乱,这种混乱既是当代小说创作技巧提升的标识,也是当代小说创作技巧不成熟的标识。

2.线性时间和感情时间的错位

章永璘和黄香久之间有爱情吗?似乎很难回答。章永璘在和黄香久结合前有一段心理描写,写他对于这次结合的失落,他幻想中的爱情变成了“不过这么回事”,而神圣的婚姻也变成了“两个单干组成合作社”,在小说最后章永璘也表示他并不爱黄香久,他认为他们两个人之间是情欲,而非爱情。当然,对于黄香久来说,答案无法这么决绝,她的体贴入微的关心和不愿离婚的坚持都隐约让人捕捉到一点“爱情”,但她又忍不住要刺痛章永璘,甚至为了个人情欲的满足而出轨。因而章永璘和黄香久之间,很难用到“爱情”这个词语。

但感情肯定是有的。并且,这种感情本来是可以发展成为爱情的,只是因为线性时间和感情时间的错位,导致了这段感情的混乱不堪和无疾而终。这种错位透过几个时间点来看会十分明晰,首先是八年前的那一次逃跑,不期而遇本该是爱情发生的种子,但一方的逃离撤销掉了基本条件,男主角的缺席成了他心灵的缺憾,这是第一次错位;第二次错位是结合的时间,若是这次结合在文革结束后,双方没有那样多的顾虑,结合也没有那么多的迫于无奈,或许章永璘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失落感;第三次错位是救洪行动和黄香久出轨两个事件的顺序错位,这也是小说的两个转折点,经过这两次转折,章永璘和黄香久两个人的地位出现了翻覆,由黄香久在上变成了章永璘在上,这段感情始终是不平衡的,但它本来是可以平衡的,如果救洪行动发生在前,章永璘的性功能恢复在前,就不会有黄香久出轨的事件,黄香久的高高在上和章永璘的自卑怯懦也不存在了。这三次错位导致两个人最终走向分道扬镳,原本应该顺遂的感情也变得无比混乱。

3.内向化视角选择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之所以被认作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除了章永璘的时间线和经历与张贤亮有吻合之处外,主要是因为它的感情太真实强烈,心理描写太细腻丰富,而这源自作者内向化视角的选择。这部小说是以章永璘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的,章永璘的所见、所感、所想是小说的主体,而这三部分中所感、所想又占了大半,作者几乎将章永璘的心灵大敞开,供人观览。

人的心灵是复杂的,人的思绪是混乱的,即便再理性的人的情感中也会有非理性因素。因而选择内向化视角进行叙述必然导致叙述难以线性进行,总是呈现出曲折的、遇阻的、迂回的状态。在《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当中,章永璘的思维活动占据了小说描写的大半,而这种思维活动并非是直线的,在对于某一件事情的认知上,章永璘往往是不断更新的。例如对于黄香久出轨这一件事,在事发之前,从他人口中听到黄香久可能有出轨行为,章永璘的态度是自卑以及责怪他人的;在撞破黄香久出轨这一事实当夜,张贤亮对章永璘有一段精彩的心灵描写,借由和宋江、庄子、马克思的灵魂对话写出了他由愤恨转变为一个行动懦弱耽于思考的角色;而后在之后面对黄香久时,他又出现出愤怒的情绪,并且这种情绪在他的性功能恢复后愈演愈烈。这种情绪的时高时低,影响了章永璘的行为选择,也让小说更加贴近真实。

这种内向化的选择不仅让小说情节更加丰满真实,也完成了对时代的超越。在政治话语强大的时代里,文学中的“个人”总是被“人民”和“群众”取代,但这种“人民”和“群众”与现实中的人民大众又是脱节的。因而文学向“个人”回归是政治高压结束后文学的一大主题,站在时代里的张贤亮通过这种内向化的视角选择,完成了这个主题和这次超越。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作为张贤亮的代表作与自传性质的作品,深切的剖析了在混乱的时代里,在一段错位的感情中一个男人复杂的情感变化,独特的魔幻手法、曲折的故事情节、细腻真实的心理描写使这部作品成为一部优秀的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作为反思小说的代表作,从一个“两性故事”切入到那段混乱的历史之中,相较于之前的当代文学作品,新颖的创作手法、深刻的主题思想、内向化独特视角都使他完成了一次文学史意义上的超越,实际上由于主题的独特性,这部作品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反思文学”的超越。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潇湘读书社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xiangguan.cc/5075.html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
(0)
上一篇 2021年11月3日 下午3:58
下一篇 2021年11月3日 下午4:1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网站客服
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