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是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作家铁凝的作品,本文主要围绕“盼”这个主题写了“蕾蕾”得了新雨衣,盼着穿上新雨衣,最后如愿以偿的事,表现出了“蕾蕾”的天真可爱。作为这个学期才新调入的老师,我将此课的第二课时作为我的研讨课,展现在了同行们面前。课后,我针对此课进行了认真反思,现将执教本堂课的得失分享如下:
一、巧妙设计问题,语文教学才会更简单。
如果硬是要说这堂课的亮点在哪里的话,我自认为问题的设计是这堂课的课眼所在。
这是本文的第二课时,因为有了第一课时的基础,同学们大抵对课文已经比较熟悉,而且在第一课时从文中体会了“蕾蕾”对新雨衣的喜欢,因为喜欢,所以才有了“盼头”。课文的主要部分,也就是写“盼”的部分,是本文的重点,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会“蕾蕾”在“盼”的过程中心理所发生的变化。学习作者围绕“盼”所选事例及通过人物心理活动、语言描写突出主题的写作手法。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与任务,我特意为本堂课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在盼望穿上新雨衣的过程中,“‘我’是多么 ,多么 。当‘我’穿上新雨衣之后,‘我’又是多么 。”整堂课,我就围绕这个题目,让学生分享,引导学生朗读。把体会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
二、做到尊重,善于引导,课堂会更精彩。
我这里说的尊重不仅是指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人可以读出不同的感受,因为每个人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以及对事物的感知能力等方面的不同,自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我为何把题目设置得如此开放,就是要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读书感受。课堂上我告诉他们,语文课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不像数学那样有标准答案。
当同学们分享自己读到的“我”盼穿新雨衣的心情时,有学生说“兴奋”,有学生说“愤怒”,有学生说“紧张”,还有学生说“担忧”……这些感受,你不能说他是错的,因为,孩子们可以从文中找到能挨到边儿的语句,如“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老师可能读出来的是“无可奈何”的心情,可是,学生读出来的就是愤怒,因为“天”似乎在和“我”作对,如果有一个人专门和你作对,你能不“愤怒”吗?又如“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学生读出了“我”的紧张与期待。而我们也许读出的是“我”的内心急迫……
这便是对学生的尊重,尊重他们,可以让他们体验到成就感,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当然,尊重学生的同时,也要注意引导他们。因为,毕竟学生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都没有成人那般完善,在理解课文的时候,他们肯定会出现偏差,甚至张冠李戴。这个时候,教师对他们的引导就显得尤其重要了。至于朝哪个方向引导,如何引导,自然是视情况而定。这点,作为老师都懂,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引导方法,因此,我也不便在这里赘述。
总之,学生自己领悟的才是学生的,教师做到尊重,善于引导,课堂才会精彩。
三、老师“不拘小节”,课堂气氛才更宽松、和谐。
今天的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同事告诉我,可能是因为换了一个地方上课的缘故,学生在一个新环境下变得紧张、拘束起来那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况且我也一样感到了紧张。
其实我心里清楚,今天我的课堂气氛如此不活跃,其主要原因除了以上所说还应该与我在课堂上的正儿八经有很大关系。
由于今天是公开课,我在课堂上还稍稍收敛了一下自己的“不拘小节”。如果是在常态课上,我会很“放肆”,更不会顾及所谓的“师道尊严”的教师形象。我今天的课堂为何比平时沉闷,大概与此也有很大的关系。我记得在课堂上,我多次说道“最安静的时刻到来了。”“同学们低着头的时刻到来了。”是的,每当我说要找人回答问题的时候,就是课堂上最安静,最紧张的时候。
我始终认为,教师如果要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就要放下自己那谓的“师道尊严”的架子,就要善于俯下身子,缩短与学生的心灵距离,让学生感受到你的亲切,让学生感觉到你对他的信任。
这一点,我知道我与很多老师都有分歧,一般来说,老师们都认为只有在上课时严肃一点,学生才会惧怕,才会规规矩矩,才不会在课堂上“乱来”。孰不知,学生是规矩了,但课堂上的思维也受限了。更甚者,还让一些学生对老师产生了敌意,老师对其压得越重,他反弹得越厉害。
所以,我觉得,比起呼啸的北风,温暖的南风更能让人脱下包裹在身上的厚厚的外套……
因此,在以后的课堂中,无论是常态课还是公开课,我都应该一如既往地继续我的“不拘小节”,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感,让他们更自由地思维,使课堂气氛更加轻松和谐。
四、预设重要,应变更重要。
今天的这堂课出现了很多令人感到遗憾的地方,特别是“小练笔”环节,本来设计是要在课上当堂分享,以检验学生是否围绕了主题中心进行选材,从而达到学以致用,加深对作者写作手法的理解与运用的,却因为下而未课时间到了而未能进行展示,而且,经过我课后的抽查,我还发现部分学生写得还算比较精彩。
我设计本堂课的初衷,就是把小练笔环节,特别是分享环节作为堂课的亮点的。如今不仅没了亮点,还连最基本的教学目标都未达到。时间不够用,究其原因,应该与我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不够有关。
比如在课堂上我纠缠于“我”的“无奈”的感受时,用的时间太多。因为我太想让学生说出我预设的这个答案了,以至于反复地对他们进行引导,从而浪费了很多时间。
还比如,我的教学设计是先学生分享自己读到的感受,等他们分享完了后我再分享我从文中一些句段中读到的感受。其实学生分享的句段很多都与我分享的是重复的,我没有很好地把这两个环节融合,不仅让这一环节变得有点繁琐与单调,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让课堂时间分配不过来了,从而失去了自己的课堂中的亮点。
我想,如果我不拘泥于自己的教学设计,而是根据课堂的生成多一些应变,课堂也就可以精彩一点了。
总之,这堂课虽然没有上出预期的效果,却让我同样收获了不少,这些收获来自师生关系的反思,来自课堂驾驭方面的反思,来自教材处理方面的反思,我想,一堂好课必须由师生共同撑起。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