禸
读音róu(音柔),象形字。古同“蹂”。
含义有二:
1.兽足踏地。
源自《说文解字》中的解释:“禸,兽足蹂地也。象形。九声。《尔雅》曰:狐狸獾貉丑,其足蹯(fán),其迹厹(róu)。凡厹之属皆从厹。〔人九切〕蹂,篆文从足,柔声。”
“蹂”字的小篆字形写作“厹”。《尔雅》解释说:“厹”古文为“蹂”。两晋时期训诂学家郭璞在《尔雅注》中说:“厹,指头处也。盖浑言之,凡迹皆曰厹。分析言之,则各有名。如尔雅所说。凡厹之属皆从厹。”
《说文解字》疏记中的解释说:狐狸獾貉这四种兽类,都有掌蹯,其头着地处名为“禸”。
2. 引申为践踏。
清代维新派代表谭嗣同在早期作品《治言》中有:“其间排虚跖实、根著浮流之毌午而纷赜(zé深奥),莫不蜎飞蠕动,跂行脊运,错蹄交禸于上国。”
中华书局编审周振甫先生对《治言》这段文字的注释中说:“禸,古文蹂字,践踏。”
《说文解字》兽足蹂地也。
《说文解字注》(禸)兽足蹂地也。足著地谓之厹。以蹂释厹,以小篆释古文也。先古文后小篆者,上部先二之例也。象形。谓厶。九声。人九切。三部。尔疋曰。小徐作尔雅曰,是也。此盖后人所改耳。狐狸獾貉丑,其足蹯(fán),其迹厹(róu)。释兽文。狐狸獾,今作貍狐貒。郭注:厹,指头处也。盖浑言之,凡迹皆曰厹。分析言之,则各有名。如尔雅所说。凡厹之属皆从厹。
尔雅音义云:古文为蹂。由不知说文之例而改之。从足柔声。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刘钊认为:「禸」是由「萬」、「禽」、「禹」等字形的下部加上装饰笔画演变而来,不是一个独立的字。
《说文解字》以为「禸」象兽足践踏地面之形,又以「禸」统领「禽」、「离」、「禹」等字。其后的各种古籍和文学作品再也没见过「禸」单独使用,而是由篆文的「蹂」字来表示践踏的含义。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潇湘读书社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aoxiangguan.cc/89930.html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