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养生的关键,就在于外御寒、内润燥。
顺应气候变化,保持人体内的阴阳平衡,避让秋天的肃杀之气。
1
外防风寒
秋分过后寒气渐重,昼夜温差很大。
为免受风寒,早晚要适当增减衣物,更应适时加衣御寒。
保护好以下三个部位,这个秋天不受寒。
头不受寒
秋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
气温骤降导致血管收缩,血管弹性降低。
血管外周阻力增加,进而血压升高,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
寒冷的刺激可能增加血液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使血液黏稠度增高,促使血液中血栓的形成。
因此,有心脑血管病史的患者,在这个时节尤其要注意头部保暖。
夜间睡觉应关好门窗,不要让冷风吹到头面部。
晨起先将掌心搓热,再以掌心摩挲额头与两颊,有助于抵御寒气侵袭。
待彻底清醒后,用自来水洗脸,以便更好地适应外界的温度变化。
脚不受寒
天气逐渐变冷,风湿病、老寒腿又成了常见病。
俗话说:寒从脚下起。
中医认为,全身的脏腑经络自足底相连。
寒袭经络者手足冰冷、腿脚关节失灵,甚至会出现抽筋麻痹等现象。
因此,防治这些病症,必须要做到足部保暖。
尤其是老年人,秋天袜子要穿好,膝关节有问题的,还可以戴上一副护膝。
睡前用热水泡脚,能达到暖身驱寒的功效,同时也有助于提升睡眠质量。
泡完脚后,将足心搓至发热,对保养肾气很有帮助。
肠不受寒
《黄帝内经》里讲:肺与大肠相表里。
秋分着凉不仅会伤肺,还会进一步伤及胃肠,出现泄泻劳倦等症状。
腹部是最怕凉的,一旦受凉容易出现腹痛、腹泻,阳虚的人表现尤其明显。
而体型偏瘦的人,通常肠胃壁较薄,在气温变化的情况下更容易产生胃肠痉挛。
轻者导致胃痛和消化不良,重者则可能产生呕吐和腹泻等情况。
因此,肠胃保暖显得尤为重要。
不要舍不得换下夏天单薄的衣物,更应少吃生冷食物,多吃熟食和暖食,
尤其一早一晚,不要吃水果或喝凉水,避免肠胃受到过度刺激。
晚上睡觉时可换上薄被,注意盖好肚脐,保护肠胃不受寒。
2
内润秋燥
干燥,是秋天的基调。
而秋分的燥,不同于刚立秋时的温燥。
此时气候偏凉,寒与燥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复合的邪气,我们称之为凉燥。
人体五脏中,肺对应秋,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
燥邪之气极易在秋天侵犯人体,调养不当就会出现咽干、鼻燥、皮肤皲裂等秋燥症状。
在干燥的秋季里,从饮食、居处两方面入手,让身体滋润起来。
饮食之润
秋分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主题。
需要养阴液,润肺燥,让身体滋润度秋。
少食损伤阴精的辛辣食物,多食用滋补柔润的食物。
蔬菜类:南瓜、莲藕、萝卜;
水果类:荸荠、枇杷、乌梅;
五谷类:薏米、芝麻、核桃;
肉食类:猪肉、鸭肉、乌鸡。
需注意,梨是秋季很好的水果,适当吃一些有润燥的作用。
然而梨性偏寒,用于早秋温燥较为适宜,但不适合对付凉燥。
立秋吃梨,宜搭配银耳、百合等温润食材,煮熟后食用。
居处之润
立秋以来,早晚温差逐渐增大,空气湿度却不断降低。
很多人都会感到口唇干燥、舌干少津,甚至皮肤干燥开裂。
这是由于凉燥之邪,不仅从从口鼻而入,也从皮毛而入。
环境湿度过低是,喝多少水也不管用。
此时可以开加湿器,但要注意对加湿器定期清洗。
避免加湿器内滋生出细菌、霉菌,妨碍人体健康。
⚠️侵权声明:如有侵权请发送邮件至:xiaobing1945@163.com 反馈,我们将尽快处理。
⚠️转载声明:若需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并附出处,谢谢合作。